拍卖公司在普通市民的眼里是个略带些神秘色彩的行业,随着拍卖师的一槌定音,几千万乃至上亿元的拍卖就此成交。那么,陕西省的拍卖行业发展如何?拍卖公司在经历了前两年的火爆之后,今年的经营情况怎么样?对此,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西安交大经济与金融学院硕士生导师、陕西省拍卖研究所所长郝渊晓教授。
去年以来拍卖成交量整体下滑行业数据显示,2012年上半年,陕西省拍卖成交总额为20.13亿元,同比下降了53.04%。其中,资产拍卖降幅更大,如土地使用权拍卖成交额同比下降74.33%,无形资产、股权债权等下降幅度均达到或超过7成;曾是多数拍卖公司重要业务来源的司法拍卖也大幅下降72%。2012年上半年,全省司法拍卖金额仅为5069万元,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1.87亿元;2009年全省全年司法拍卖总金额更高达12亿元。
相对于上述数字,一组关于陕西省拍卖行业数量的数字更能直接反映问题。根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在2012年发布的中国拍卖企业评估资质评定名单,陕西省拿到3A级资质的只有1家,全国共有103家;拿到2A级资质的共有6家,全国共有575家;拿到A级资质的共有25家,全国共有947家。“从整体数量上来说,陕西省有实力、有规模、有品牌影响力的拍卖公司数量少、实力也不够强、竞争力较弱。”郝渊晓教授说,其实我省出现拍卖公司的时间也很早,早在1989年7月,在陕西宝鸡就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拍卖公司。在1992年国务院48号文件发布后,陕西的拍卖公司数量开始大幅增加。特别是在2006到2008年,正是企业的政策性破产的高峰期,法院、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很多。“正是从那时起,陕西拍卖公司的数量从2003年的50多家激增至目前的130多家。但是,除了经营情况较好的20-30家拍卖公司之外,陕西省内的大多数拍卖公司经营情况并不乐观。究其原因,是司法拍卖的大幅萎缩,一是来自法院、银行可供拍卖的资产项目在减少;二是哪家企业能拿到项目,要视法院摇号而定;三是拍卖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不足,许多公司一时间失去了主要的业务来源。
市民应增强拍卖意识“拍卖是一种特殊的交易方式,拍卖公司是受到客户委托对相关物品等进行拍卖,这是拍卖公司拍卖物品的唯一来源。但是客户委托的形式和种类很多,如个人委托、法院委托、政府委托等。”郝渊晓教授说,事实上很多公物的处理并未经过拍卖行进行,比如说政府的超标公务车辆、海关罚没的走私物品、长期无人认领的遗失物品等等,这些数量众多的物品很多都没有经过拍卖渠道进行处理,这不仅是我省,也是全国都有的一个现象。
“拍卖企业开拓业务能力不足,这是困扰行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。”郝渊晓说,很多企业都在等待法院拍卖处置物品的抽号,而只有拿到A级以上资质的才有和法院合作的资格。然而,更多的拍卖企业都存在着规模小、从业人员少、几乎没有什么业务量的现状。他说,“甚至不少的拍卖公司,就是几个业务员、一个老板、一处办公场所,这样的公司数量还不在少数。”
最后,是市民参与拍卖的意识非常差,委托、参与竞买的意识差。民品拍卖在西安做得业务量非常少。所谓民品拍卖,是指拍卖会的标的均为市民群众日常所需所用的物品,竞买人主体也为普通市民。拍品多、价值低、品种丰富、竞买手续简约、成交率高、结账提货快是其主要特点,是拍卖中最贴近社会和民众的项目。比如说,二手车、二手房等等都可以到拍卖行来买卖,对市民来说,到拍卖会上举举号牌,或许就能花不多的钱买回有用的物品,既感受了拍卖的刺激,又节省了开支,实在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。
因此,郝渊晓教授呼吁,普通市民应该加强对拍卖基本常识的了解,熟悉市场经济条件下拍卖这种交易方式,经常到拍卖行逛逛,在熟悉行业的基础上,积极参与,既当处理物品的委托人,又当购买物品的竞买人,让自己在市场的交易中得到切实的收益。